低迷的回收率,被焚燒的命運——廚餘回收怎麼了?

新聞連結:低迷的回收率,被焚燒的命運——廚餘回收怎麼了?

動機:

在近20~30年來,由於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對於環境清潔及資源再利用想法不斷的萌芽,善待各項地球資源也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們追求的願景。其中如何將每天我們每一位都會產生的垃圾量有效率的進行回收與再利用也成為當務首要課題。因此,此次作業學生想針對關於目前臺灣垃圾處理現況進行探討,學生於網路中發現有人針對台灣環境發起了相關資訊的報導,其中關於大部分廚餘被作為未回收垃圾焚燒更讓學生驚訝,所以興起想讓這篇報導的資訊讓更多人傳閱,並可以有更清晰的呈現方式,讓更多人知曉相關訊息,對此議題有所迴響。

閱讀過新聞後,我們歸納出此新聞圖表想表達的兩個重點:
一、上半部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了解:雖然我們有在執行廚餘回收,但是發現實際被丟到垃圾桶、沒有被回收利用的廚餘還是占了廚餘總量將近 65 %比例 。
二、而下半部的文章則是想探討為什麼廚餘的回收比例如此低?其中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各縣市對廚餘回收的標準不同,有些縣市只收熟廚餘(可給豬隻食用),不收生廚餘(葉菜果皮、臭酸食物、硬殼果核等),而有些縣市卻兩者都收,使得台灣各地回收狀況有很大的落差。


原始圖表

原圖表不足之處:

報導內容呈現以資料整理後的數據及採用一般民眾認知較為相符的圖表型式,雖然用意良善但也精簡原資料的內容,讓許多重要資訊的內容有所省略。對於讀者來說,若想探究資訊本身隱含訊息讀者不好返回推敲,對於這部分呈現略顯不足。舉例說明,原圖表先是說明了經調查過後,發現廚餘占一般垃圾的將近 40% ,接著換算出未被回收廚餘占所有廚餘 65%,我們認為這樣很難理解所有廢棄物(包含可回收與不可回收)、一般垃圾(不可回收)、有回收廚餘、未被回收廚餘之間的層級和關聯。
另一方面,垃圾根據不同的特性與是否可再利用可被細分成不同的種類,若不是有長期關注相關資訊的讀者並不易知曉,學生希望一張圖就可以一眼看出有被回收和沒有被回收的廚餘和其它回收物對整體廢棄物的占比,所以這一塊資料呈現使用旭日圖表示,不僅可以看到所有廚餘對所有廢棄物的占比,也可以看到所有廚餘回收的狀況。

設計過程:

因為要看出是否被回收的占比,我們一開始選擇用互動的圓餅圖表示,點擊其中廚餘區塊後可看到另一張圓餅圖表示詳細的回收狀況,然而這樣的表達方式並不夠一目了然,因此最後選擇使用旭日圖,既可看到廚餘整體占比,也可以進一步看到廚餘回收狀況。

台灣近十年廢棄物中廚餘平均占比


原圖表不足之處:

原本的地圖僅能看出各縣市回收方式的不同,但是卻不知道這會對回收率帶來的影響,因此我們利用長條圖配合上時間向度來觀察歷年縣市的回收率變化,並用顏色區分回收方式,使回收方式和回收率的相關性可以被連結。

設計過程:

從環保署的公開資料中可以發現,廚餘回收量的統計數據事實上是一個具時間變化、地域不同、回收類型方式所影響,若希望在一張圖表中呈現多維度資料並不容易,所以學生設計了一種可具時間變化輪迴播放趨勢變化長條圖、透過橫軸的離散資料屬性呈現地域區別、運用圓球顏色差異呈現不同回收類型,聚集於一張圖面呈現,希望有助讀者更了解蘊含在資料背後的重要訊息。

原始圖表

台灣各縣市資源回收狀況

資料處理: 因次原報導呈現資料並不完整,學生另外下載環保署公開資料禰補不足的部分。但是從環保署所下載的資料內容,存在著資料重複顯示及資料格式非期待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次作業為此撰寫了一個程式專門過濾相同月份資料等問題。為了可更清楚了解數值隱含的特性,程式本身也做了基本統計量的計算,可明確得知該年度的回收狀況。並重新排序資料呈現樣貌,以利圖表程式讀取。

資料來源:原新聞、一般廢棄物回收率指標資料- 一般廢棄物回收率指標資料- 行政院環保署EPA

視覺化圖表來源:旭日圖長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