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IWA
資料來源:Global Water Use
圖片名稱:各國水費負擔率散佈圖
原圖(見下方)
製圖:107306087 莊宗縉
說明:
本圖的X軸為人均GDP,Y軸為平均水價(配合原圖呈現,以新台幣為計價單位),圓圈大小為各國每人每日用水量進行繪製。
相較於原本長條圖,散佈圖能:
(1)以一張圖完整呈現所有資料(長條圖繪製多筆資料時Y軸會太長,只能擷取部分)
(2)使用者能大略用方位區分資料,以台灣為例,使用者能發現其落在圖表的中間下方,
使用者能看出台灣水費負擔率極低(比起其他低水費地區,人均GDP高出1-2倍)。
原新聞報導僅以太便宜作為內容描述,而散佈圖能圖像化具體呈現台灣的水費負擔率低的原因。
(3)散佈圖能呈現額外資訊(每人每日用水量),搭配這項資訊,使用者能看出美洲國家用水量較大,而非洲較少。
透過將滑鼠移動至右上方圓圈區的五大洲即可和圖形互動(選擇哪個洲)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各標的用水量統計(2018~2014年)
原圖(見下方)
製圖:107306016 連恩柔
說明:
改良選擇和分析:
原本報導以表格呈現台灣三大用水量(農業、生活、工業)於2018~2016年的統計資料,雖然資料單純,
以表格呈現並無不妥,但我們想讓讀者能一眼就清楚判斷出每年資料的差異,以及三種用水量在同一年各占比例的多寡差異
,更甚者,還可以看出整體用量水的趨勢,於是決定選用Stacked Bar Chart進行繪製。
設計理念:
以不同顏色區分三種不同用水量的矩形,並將矩形疊合,能藉由矩形的長度清楚看出同一年三種用水量的差異,將5年的資料並列顯示,
也能看出用水量每一年的使用趨勢。在旁邊輔以用legend做出來的提示圖例幫助讀者知曉顏色和用水分類的關係。
互動的部分,讀者將滑鼠移至矩形上,會在下方顯示該矩形所代表的用水分類以及實際用水量的資訊。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原圖(見下方)
製圖:107306054 李依庭
說明:
此圖的X軸為各縣市民眾每天用水量,單位為公升,資料來源是經濟部水利署的各項用水資料庫網頁其中的各年生活用水量統計報告。
原本的新聞是單純用表格表示各縣市用水量多寡,我們選擇使用bar chart race
去呈現,主要是因為長條圖的移動相較於原表格,
能輕易看出主要排在前幾名是哪些城市、以及這幾年下來各縣市用水程度間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