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 月供需概況
設計說明
視覺化動態呈現每月台灣的電力使用概況,目標如下:
清楚呈現電力流向
- 從左至右展示發電來源如何輸送至不同需求端。
- 節點 (Nodes) 代表電力來源與需求部門,連結 (Links) 代表電力流動,寬度編碼使用數據量。
強化比較與趨勢分析
- 顯示百分比,幫助使用者評估各能源類型的相對貢獻比例。
- 允許透過下拉選單切換月份,觀察供需變化。(觀察結果:變動不大)
- Hover tooltip讓使用者可以在滑鼠經過想知道更細節的時候,提供實際數據。
提升資訊可讀性與視覺區分度
- 採用不同顏色區分各類能源:
- 藍色系:水力(抽蓄水力、慣常水力)
- 橘色系:火力發電 (燃煤、燃油、燃氣)
- 綠色系:再生能源 (水力、風力、太陽能、生質能等)
- 紫色系:核能
- 黃色系:月總電量與需求部門 (工業、住宅、服務業等)
- 流動動畫提升電力流向的可視化效果。
設計選擇
資料編碼 (Visual Encoding)
- 使用節點 (Nodes) 表示不同電力來源與需求部門,使觀察者能清楚區分電力流動的起點與終點。
- 透過連結 (Links) 的寬度編碼數值,直觀呈現不同類別的電力供應量與需求量。
視覺管道的結構 (Visual Channels Choices)
- 採用從左到右的流動方式,符合使用者的閱讀習慣。
- Position:左側為電力來源,右側為需求部門,中央「月總電量」作為樞紐節點。
- Color:透過顏色區分不同類型的電力來源 (如紅色代表火力,綠色代表再生能源)。
視覺標度 (Visual Scales)
- 連結寬度與比例呈現能量的流動量,使使用者能快速理解供應結構與需求分布。
- 顯示百分比資訊,強化數據表達效果,提高可分辨性。
介面互動 (Interaction Choices)
- 透過月份選擇 (右上方Dropdown),允許使用者切換不同月份的電力流向。
- 提供節點標籤與百分比,確保即使未觀看流向,使用者仍能獲得完整的資訊。
任務對應分析
希望透過視覺化能源使用概況完成下列任務:
比較節點與流量
- Action:Compare
- Target:節點(如火力-燃煤 vs 風力)、連結寬度
- Attribute:電力貢獻值(百分比)、供需比例
- 說明:比較不同能源來源與部門的貢獻份額,找出最大宗電源供給與需求類別。
觀察趨勢與比例
- Action:Filter + Identify + Group
- Target:不同月份的電力結構與節點分類
- Attribute:電量比例變化、能源類型
- 說明:透過月份切換與顏色編碼,觀察趨勢變化與能源類別分佈(如再生能源占比是否逐年上升)。
追蹤能源流向
- Action:Trace + Locate
- Target:從來源節點至需求節點的完整流向
- Attribute:連結寬度、起點與終點位置
- 說明:觀察電力從來源(如風力、燃煤)經月總電量流向工業、住宅等部門,幫助理解能源配置與去向。
觀測方法
供應端 (左側節點)
- 觀察不同電力來源的占比,例如「火力發電」是否仍為主要電力來源?
- 監測再生能源 (風力、太陽能、生質能) 在總發電量中的成長趨勢。
總電力流向 (中央「月總電量」節點)
- 檢查供應總量是否符合需求,避免供電不足或過剩。
- 確認電網損失 (線路損失) 是否維持在合理範圍內。
需求端 (右側節點)
- 觀察各部門的用電分布,例如:
- 工業部門是否仍為最大用電戶?
- 住宅與服務業用電是否有增長趨勢?
- 了解不同部門的用電比例是否符合預期,分析能源政策影響。
趨勢與變化
- 透過月份切換功能,比較不同月份的電力供需變化:
- 是否有季節性差異? (如夏季冷氣負載增加)
- 是否有政策影響? (如政府推動綠能導致再生能源比例提升)
資料來源
本資料來源於 經濟部能源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