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設計說明:
這張圖表是在列出從1990~2022年間,新加坡、日本、南韓、台灣的GDP比較。因為每個國家的人口數、量體是不一樣的,所以在視覺化上,我們讓y軸會隨著每個國家的GDP的量體而做彈性變動。還有一個選項是我們可以調整自從哪一年開始統計來看圖表。除此之外,我也有增加mouseover 的功能使使用者可以滑過知道某一年的GDP是多少。

說明設計過程考量相關的經驗法則(課本第六章):
在設計過程中,我有考量到 Eyes beat memory 的經驗法則。即one graph instance p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ame spatial layout、color differently, by condition 。用一樣的graph 設計,只是度量衡的不同來比較各國GDP的差別。

說明設計選擇(課本第五章):
過程中,也許我可以把這四個國家的GDP都放在同一張圖,但由於每個國家量體差很大,因此如果這樣做,大的國家的GDP的量質一定比較大,在圖表呈現上會無法突出量體小的國家的GDP成長趨勢,使視覺上的重點會感覺只放在大國家上。因此我選擇這樣設計,把不同國家的GDP分開呈現。又時間上我除了長時間的GDP成長趨勢外,也想要聚焦於短時間內的成長趨勢。

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past_and_projected_GDP_(nom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