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統計至2021年4月19日
動機
中華職棒(CPBL)自1990年開打以來,至今以邁入第32年,孕育出不少棒球好手。
而隨著現代棒球越來越注重長打的產生,選手們也對於打擊的訓練格外要求,不只要求要擊中球,更要求要把球打遠,重量訓練也做的比20年前來的多且注重,再加上球團也更願意投資,使得現在的職棒選手比草創時期更有全壘打能力。
除了選手的進步之外,中華職棒被討論最多的「彈力球」也是影響全壘打產量的另一個因素。若當年的比賽用球彈性恢復係數較高,則當年度全壘打支數會偏高;反之,若彈性恢復係數較低,則全壘打產量就會有明顯的下滑。
也因此,我想做關於中華職棒32年來,歷年聯盟全壘打總產量圖表,藉以看出哪一年的選手教會打全壘打,或者是哪一年的比賽用球彈性恢復係數較高。
說明
隨著時代的演進,比起「小球戰術」,現代棒球更要求打擊爆發力,長打、全壘打更是頻繁的出現。因此可以在長條圖中可以發現,扣除掉今年(職棒32年)球季尚在進行,在其他年度上,整體的全壘打支數都在持續往上的增加。
但也可以發現,在這持續往上的長條圖中出現了兩個向下凹的地方,分別是職棒11年和職棒21年。而這兩年會逆勢往下,主要的原因是:
- 職棒11年受到前幾年的「黑鷹事件」影響,職棒景氣急速下滑,進場觀賽的人數銳減,因此球隊數從前幾年的7隊直接減少到4隊,連前一年剛完成三連霸的味全龍隊也在此時解散。也因為球隊數的銳減,造成全壘打支數上的減少。
- 職棒21年也是受到「黑米事件」和「黑象事件」影響,中華職棒第一次出現有公司集團指使球員放水打假球,在加上隔年,中華職棒最具人氣的兄弟象隊放水打假球,使得球迷不再信任職棒,進場觀賽人數甚至出現工作人員比球迷還多的窘境。米迪亞暴龍隊因為公司指使打假球遭中華職棒除名,中信鯨隊也因此解散,職棒也不被認為是一個穩定的工作,造成參與球員數大減,也因此全壘打數量也大為減少。
但是由於2013年,中華隊於「2013 WBC世界棒球經典賽」打出讓台灣球迷感動的比賽,讓球迷重新願意進場看球,再加上有越來越多大型企業願意投資職棒,使得職棒景氣再度復甦,也越來越多年輕球員願意投入職棒產業。除此有年輕球員的加入及訓練方式的進步,中華職棒近幾年出現了「彈力球」,彈性恢復係數偏高,讓許多不是力量型的球員,或者擊球點不是那麼確實的球員,都能比以前更容易打出全壘打。。
綜觀上述的「訓練方式」及「彈力球」因素,造成了近幾年中華職棒全壘打數暴增,雖然不能說是因為彈力球而忽略打者的努力,但也是因為許多因素的交互影響,造成了近幾年全壘打產量激增。
而選擇長條圖的部份,主要是由於我們想要看的是每個年度的全壘打支數消長,用長條圖就可以明顯的看出在哪個時間點是比較多的(上凸)、哪個時間點是比較少的(下凹),這種消長關係在長條圖上就可以明顯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