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這是美國NBA得分榜前50名球員(資料取自2019-2020和2020-2021賽季),透過移動滑鼠,可以和圖表互動並呈現該球員數據(數據位於GITHUB上) 。以有效命中率作為x軸,場均得分為Y軸,越接近右上的球員代表他的得分高且高效率,反之則越低效。按下按鈕,則能顯示去年數據進行比對。 因為各球員的場均得分分佈廣,而有效命中率則較為接近,然而為了呈現此資料的密集度,故並未對Label做出更改,如實呈現資料間的差異。 用2D散佈圖呈現各球員數據。取前五十名的球員比較有代表性,避免因一次顯示過多資料而增加觀看的複雜度,重疊的部分顏色加深,方便區分數據相近者,同時也能直接找出數據最頂尖者。

結論:

出手數越多者圖型越大,三分命中率高者為紅色,低者為藍色。綜合這兩項來看,能發現三分命中率高的球員通常有較高的eFG(因為三分有加權)。出手數的多寡與得分呈現正相關,與eFG則沒有明顯相關性,這張圖也證明了魔球理論確實影響了NBA整體球風,因為多數擁有高eFG的球員,通常為三分射手或是禁區型球員(得分期望值最高的投籃區域)。

設計選擇:

1.Mark:Point
呈現確切散佈情形,容易看出離群值和資料點密集處

2.Channel:Position,Size,Color
(1)Position:
Vertical position:Quantitative
Horizontal position:Quantitative
(2)Size:Area
面積大小代表該球員每場出手次數。常理而言,出手次數越多的球員,得分會越多(Y值越大)。 若一個球員出手次數多,得分或命中率低,則會被視為低效的球員。
(3)Color Hue:
顏色是用來不同三分命中率。因為根據有效命中率公式,eFG=(總命中球數+0.5三分球命中球數)/總出手數。換言之,三分球命中率高者,eFG會高出以兩分球為主要進攻手段者(有事先篩選掉三分命中少但命中率高者,避免部分禁區球員被誤認成外線球員)。
顏色的深淺則用來區分不同賽季(時間)球員得分分布情形。

經驗法則:

Overview first, zoom and filter, details on demand: 先呈現整體資料,滑鼠移過去後才會顯示進階資料。
Responsiveness is required: 滑鼠移動到點上顯示進階資料、數字呈現的延遲時間短。
Use bright and/or dark colors to highlight information that requires greater attention: 將三分球命中率的顏色區分為亮紅、黃、藍,其中,亮紅色者代表三分命中率高者。
NBA 資料統計